杂志社简介

艺海拾贝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艺海拾贝

回忆年味

年关将至,一人漫步街头,竟有些茫然。因为,我在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未闻到越走越近的年味。在农村长大的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儿时过年的场景,那浓浓的年味曾让我倍感温暖。

5.jpg

儿时盼过年,与吃有关。

腊八节一过,老家人开始准备年货,杀猪宰鸡,祭灶扫窗,放几挂鞭炮,打几顿秋风,到处欢声笑语。对于我们这些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餐肥肉的馋嘴小孩子来说,能在过年时饕餮几餐,绝对是一种最幸福的享受。因此,在老家一带流传着“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的俗语。

制作腊肉,这是过年习俗。那个时代,老家人都不富裕。家里腊肉的多少,就成了这户人家家境是否殷实的象征。

8.jpeg

我的母亲会制作腊肉,手艺也不错。只见她将鲜肉劈成条状,每块大约两三斤,之后把肉放入盛有盐或加了少许酱油的瓦罐坛子里。腌制几天后,用竹竿将肉一块块地晾晒在屋檐下。晾晒半个月左右,腊肉就做好了。想吃的时候,用菜刀割下一块,洗净,然后切成片,在锅里蒸或炒,再放些辣椒和大蒜,一盘美味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

10.jpg

过年,老家人做封缸酒,也构成习惯,必不可少。村里小宝叔叔爱喝酒,会酿酒,每家每户都会请他帮忙。当地优质糯米酿制的酒糟,倒进自家的瓦罐缸里,密封一年后,再倒入糯米酿制的米酒,加上红糖、红枣、枸杞等食材,用砂袋盖住缸口。当年酿制的酒,是不喝的,一般要等上三年,便成封缸酒。三年后,开缸,一股酒香扑面而来,酒的色彩像红烧酱油那么黒,吃到嘴巴粘口,喝起来甘甜醇香。封缸酒每餐喝少许,可延年益寿;但贪杯,易醉,三天三夜还头疼。如今,老家蓝坊一带酿制封缸酒已成为一个小产业,在集镇和县城都有几十家专卖封缸酒的店铺。听说,一家注册“瑞兰”品牌的封缸酒,还卖得很红火。

7.jpg

过年,老家人会做冻米糖、炒花生和葵花子,用作请客人喝茶时的“点心”。我家也不例外。我蛮喜欢吃葵花子,又香又脆。记得有一年,我把葵花子装进新书包,没料到晚上老鼠“光顾”,把书包咬得破碎不堪。为这事,心里懊悔了好久。

11.jpg

儿时盼过年,除了吃,还有玩的。

玩鞭炮,其乐无穷。那时,每家都穷,然而到了大年三十,长辈们还是会慷慨地拿出一两块钱给小孩子买鞭炮玩。

男孩子喜欢买“冲天炮”,又便宜又刺激,让鞭炮竖在地上,点燃引线,盖上一个破脸盆,忽地破脸盆随着鞭炮一路呼啸冲向高空,“啪”地一声脆响,在高空炸开,随后破脸盆应声而落,摔得叮当响。男孩们每人手中攥着一把,比一比谁的冲得最高,谁的炸得最响,有时还拿着它来吓唬女孩子,吓得小女孩捂着耳朵四处奔逃,男孩子则得意洋洋、哈哈大笑。大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让沉寂的村庄沸腾起来,浓浓的年味也就飘散开来。

6.jpg

回忆这些,至今仍然津津有味。

可惜,此刻的小孩没这个福分。大人把孩子看成“宝”,生怕孩子玩鞭炮,炸伤身体。还有一些地方从环保角度出发,已禁止过年燃放。因此,鞭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淡出我们的生活。

12.jpeg

当然,过年做一两件新衣,也是会有的。年前,长辈会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上门给小孩缝新衣,过年再拿出来穿。让我记忆犹新的,过年还有不少的规矩。大年初一,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不能骂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为图吉利,不少食物被改名。比如,猪耳朵叫做“顺风”,猪舌头叫做“赚头”……。这些,是礼仪,更是文化和教养。

9.jpg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年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一场欢乐的盛宴,也一种庄严的仪式。人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内心的期盼和虔诚。而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生活奔跑在小康社会的路上,年渐转成一种符号,一个用来怀旧的坐标,一份用来回忆的乡愁。

8.jpg

年的味道虽然淡了,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总会牵动我们的心。喝了大年夜的酒,该放下的放下,该汲取的汲取,不忘初心,不负芳华,不问西东,让新的年迸发力量、温暖和幸福。

年,是终点,也是起点,一切奋斗重新出发。



2018-12-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