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文体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文体快讯

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打开中国科幻大门

上海当代艺术馆新展《塔台呼唤》用艺术思考中国科技未来。

近来科幻题材大热,艺术展览也以自己的方式对未来科技做出思考。《塔台呼唤》8月26日起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319.jpg

作为上海当代艺术馆“跨界+”展览系列的又一新作,展览作品涵盖影像、绘画、摄影、雕塑、装置、服装、人工智能科技等多重话题。

探讨当下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空时代”的关联,并沿着这一轨迹继续描绘和想象宇宙。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223.jpg

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过半展品是特别委任制作或首次在公众视野中展出。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在《塔台呼唤》中,许多展品也许从当代艺术的角度,为科幻电影提供可供借鉴的新视角。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307.jpg

比如东信康仁的影像作品《外来植物》将花球送上三万公尺的高空,在接近太空的平流层中,以地球表面为背景,在浩渺宇宙之间,探讨灵性之美、与永恒对话。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854.jpg

乐毅以日本京都为创作背景的短片三部曲《剑与火》《面之具》和《末日之爱》,描绘京都艺妓小林清美和丰臣秀吉从幕府时代回到未来的爱情故事,其内容和视觉效果都不输一部成熟的科幻电影。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210.jpg

新媒体艺术家曾潇霖的影像作品《不同的视角》同样是一部短小精悍的科幻片,作品灵感源自细田守执导的电影《数码宝贝:滚球兽的诞生》,和一个称之为“HK”的独立游戏。

画面中,没有人类的场景,更突出科技的冷漠和隔绝。

微信图片_20190829090301.jpg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空竞赛把人类在科学的探索推进至太空时期,而这样的探索,在1969年人类登月成功达到高点。

作为回应,展览邀请跨界艺术家王宇通过环保回收物料再创造的火箭《登月旅行》和黄小眠用岩石为面料创作的《穹》隔空对望。巨大的火箭装置和月球图案给人一种步入科幻电影场景地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243.jpg

在展览中,还有1902年由Georges Méliès导演的特效科幻默片《月球之旅》,曾经在百年前引起国际轰动。

这部电影就像古老的史诗作品,虚构太空探险家往返月球的旅程,时至今日,即便是从未看过《月球之旅》的人也能立即认出具有百年历史的经典人脸《月亮》造型。

微信图片_20190829090733.jpg

展览中也有丰富的跨界联合,呈现不同的时空轴线与界面之下,人类对未来的想象。

比如三位时装设计师MASHAMA、RICOSTRU和REINEREN对太空时代时尚设计的呼应和探讨,也有来自艾耕AI人工智能团队特地为展览开发一套全新的人工智能作诗程序。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233.jpg

结合看图创作的形式,与观众一起共同完成创作,给未来写诗。

2019年是人类登陆月球五十周年纪念,世界各地主要的艺术馆、博物馆规划了不同的展览与活动。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810.jpg

“我们的展览不是为了纪念美国的那次登月,而是想纪念太空时代,并用展览回应中国人对太空的未来展望。”展览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介绍。

1948-icuacrz9214036.jpg

有位观众给展览的评价让她感到欣慰,“我在这次展览里看到的不是美国电影的未来,而是中国人怎么从自己角度思考我们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251.jpg

展览中有很多透明的圆球,观众可以进入拍照、歇息,也带来了新的观赏展品的视角。

这些装置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建筑师在太空时代影响下设计的“空气屋”,它们既是和太空时代的对话,也是吸引观众驻留,让展览获得二次传播可能的方式。

微信图片_20190829085751.jpg

展览将展至12月31日,期间还将举办艺术与科技讲座、沙龙、科幻写作工作坊等一系列公教活动。


2019-8-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