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封面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封面人物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实现“登顶一跳”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年过七旬的王永民,特意身着一件紫红色西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

这一天,经北京市推荐,王永民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推动汉字信息化的‘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称号。

image.png

看到王永民,不少人20多年前学习五笔字型的记忆很快就会被唤醒,许多人还记得那些口诀——“王旁青头兼五一, 土士二干十寸雨……”

40年前,正是王永民,以执着的钻研实现了汉字输入技术的“登顶一跳”, 并从北京开始将其推广至全国、全世界。

image.png

汉字与科技融合,终于让中国人迈步跨过那道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

科技之星王永民,北京王码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明“王码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决了进入信息时代的汉字输入难题。1998年发明“98规范王码”。

image.png

1800个日夜与12万张卡片

上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计算机被引进中国,一个困扰全国的问题出现了——如何输入汉字?

由于26个拉丁字母更易于输入,方块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image.png

甚至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有法新社记者写道:“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

解决比发达国家落后一个时代的“卡脖子”难题迫在眉睫。

1978年,在河南南阳科委工作的王永民主动请缨,为汉字输入计算机寻找出路。

image.png

王永民之前,有人尝试过不同的键盘类型以输入汉字,有几千个汉字组成桌子那么大的键盘,有需要左右手交替操作的主辅键盘。

还有用256个键积木式拼合出汉字的中型键盘,但都因为成本高昂、无法盲打而无法推广。

image.png

王永民曾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6年,那时中科大还在北京的玉泉路,严济慈的普通物理、华罗庚的数学、钱学森的力学等大师课堂,给王永民留下了深深的科学烙印——“新兴学科没有先例,必须从基础科研做起,独辟蹊径才有可能成功。”

王永民踏上了把汉字输入计算机的艰难历程。

image.png

他把12000个汉字逐一手动分解整理成12万张卡片,卡片堆叠起来足足有十几米高。

通过分解,他梳理出600个字根。但600个字根,就需要600个键。王永民又开始一一合并删减。

每减少一个字根,王永民就得把国家标准的7000多个汉字重新编码并多次检查。

而每压缩一个键位,需把之前排好的字根组合推倒重来。

image.png

汉字输入,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字学、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概率论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

字根在键盘上排列组合需要符合“相容性”“规律性”和“协调性”三原理,“比方说,‘协调性原理’。

输入汉字时,左右手每个手指的负荷量,我们都得经过严格的实验,‘能干的’食指负担要重些,而‘无能的’小指负担要轻得多。这样才能保证打字时不累,越打越快。”

image.png

138键、90键、75键、62键……拿着政府3000元的经费,每天只能啃烧饼度日,王永民一干就是4年。

1982年隆冬,王永民带着优化了的36键方案,来到河北保定华北终端厂上机试验。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从小吃店端出的粥,到马路对面已经全结成了冰碴,王永民的心里却像烧着一团火一般。

image.png

40多天后,经过一次次编写程序、调试,当王永民用键盘通过自己的编码把汉字敲进计算机的时候,眼泪哗地涌了出来。

不过,试验成功没两天,王永民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认为他“疯了”的决定——“放弃36键,我得做25键。”在同伴们看来,36键方案在国内已经是开天辟地头一个了。

image.png

可王永民就是杠上了——他在试验中发现,36键方案因为字根占用了数字键,输入数字时需要切换,有些麻烦,难以实现高速盲打。

寒冬里,他把自己关在小旅馆里七天七夜没怎么出门。

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一种叫“末笔字型识别码”的方法。

image.png

把36键方案成功升级为25键方案,完成了世界上汉字输入技术的“登顶一跳”,实现了用原装键盘一个螺丝钉也不动就能盲打汉字的梦想。

这,就是后来流行的五笔字型输入法。

5年,1800多个日夜,他心里的那团火,终于冲破暗夜,点亮了汉字输入这片天。

image.png

最早在中关村开科技公司

回忆起1984年五笔字型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演示的情景,王永民仍然很是兴奋:当汉字在电脑屏幕上以每分钟120个字的速度跳出的时候,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一个联合国官员下意识地把键盘翻过来看看,检查一下其中有没有什么“猫腻”。

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了这项发明,称“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王永民有了“当代毕昇”的称号。

image.png

在那个技术传播速度远不及今日的年代,王永民决定到高校和部委云集的北京推广五笔输入法。

当时,一些部委都给办公电脑安装了五笔字型,但大量人员需要培训。

王永民这个发明者,想也没想,做起了义务培训,在府右街135号中央统战部的地下室7号房间,一住就是两年。

“谁请我都去,有饭吃我去,没饭吃我也去,三天五天都行,费用全部自理!”夏天就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第二天早上干了之后继续穿。

image.png

他吃着馒头夹咸菜,跑遍了中央部委等100多个大小单位。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王永民肝病复发,他随身揣着写好的遗嘱上阵推广。

好在,两年下来,五笔字型输入法被中央机关接受并普及开来,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也发文推广五笔字型输入法。联合国的中文打字员,都用上了五笔字型输入法。

image.png

执着,终于让王永民守得云开见月明。

1987年,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电脑公司——美国DEC公司派专家找他谈判,最终花费二十多万美元购买了王永民的专利。

那年春天,王永民从地下室搬到远望楼宾馆,“王码五笔”也开创了我国电脑专利技术进入国际市场、挣到“洋钱”的先河。

1988年,中关村示范区前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批准成立。

image.png

“终于找到组织了,民营科技企业从过去不受重视,甚至不被认可到逐渐受到承认。”王永民回忆。那年,王永民设在中关村的王码公司门市部已是门庭若市。

4年后,白颐路上早已聚集了上百家科技企业,逐渐形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王永民和他的王码公司也搬进了白颐路上八层高的试验区大楼。

image.png

在这栋楼里办公的四通、科海、王码,成了当时全中国最早、最有名的科技公司。

巅峰时期,王永民在中关村创办的王码电脑总公司拥有全国20多家分公司、两家海外公司、数以百计的代理商、数以千计的培训网点。

image.png

永不停歇的“职业发明家”

如今,全国仍有4000万人在使用五笔输入法,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拼音输入法的人越来越多。

这,并没有影响到王永民继续发明创新、探索汉字输入推广新途径的热情,他仍是当年那个执着的“发明者”。

image.png

在王码五笔推出后,王永民还发明了数字王码和硬件产品王码鼠标,将鼠标与数字键合二为一,让柜台工作等岗位的人能够单手打字,使汉字打字甚至比英文打字还简单。

他还在移动互联网来临时进军手机输入法市场,发明阅读声译器、名片管理器等。

image.png

今年下半年,一款关于五笔的新发明就要面世,他将用动漫形式引导用户每个字的键位打法,无需生背字根和拆解汉字,便可学会五笔字型输入法,使得“形码”更容易普及。

王永民说,“如今的年轻人,提笔忘字、错别字满天飞似乎成了常态,我觉得应该为汉字文化的传承做点什么。”

他仍然坚持把王码公司设在中关村,他最初创业成立公司的地方。

image.png

在他眼里,中关村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是各种新鲜技术碰撞交流的集散地,而当下的王码公司无论如何,都要不断汲取先锋养料。

今年已经76岁的王永民活力四射,他管自己叫“快乐的小老头”,时常逗得周围人捧腹大笑。

“一介书生,半个农民。”王永民半自嘲地表明自己的志趣。他坦承,自己并不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人,但却是个“职业发明家”。

image.png

去医院看病输液,他琢磨起输液瓶里冒气泡的卫生隐患问题,发明出解决注射液与空气接触问题的方案;北京气候干燥,购买的加湿器功效不理想,他就用有机玻璃、马达等在家动手做起了“家用雨林”……

image.png

王永民还有个心愿,出版10本书,其中一本是科普性质的图书《王永民发明创造20例详解》。

让读者了解“为什么一个农民出身的人这么爱发明,我的那些发明、专利都是怎么在日常生活里琢磨出来的。”

image.png

如今,随着智能拼音输入法的出现,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有人使用五笔输入。

只有政府机关、银行和会计等领域中,五笔才是这些需要大量录入文字的专业人员的首选。

image.png

而早年意气风发喜欢用“中国的比尔·盖茨”来形容自己的王永民,到最后只能谦虚地评价自己:

“我最大的贡献不过是参与了汉字渡过世纪难关的科研项目,并发明了五笔,使我们的汉字没有走入死胡同。”


2019-10-1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