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史海钩沉

孙中山临终,对中国留下了三个愿望,如今只有最后一个还没能实现

孙中山先生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本生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后来哥哥从商之后,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有所好转。9岁那年,孙中山进入私塾,学习传统的儒学文化。

小时候,孙中山的父亲是一位澳门的鞋匠,因此常常在家乡与澳门之间往返。小小年纪的孙中山常常随父亲一起,当时澳门受西方国家影响,具有比较浓厚的西方文化氛围,因此孙中山小的时候就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

image.png

起初,孙中山先生选择作为一位医师。传统的儒学教育,使他的具有治病救人的理想。他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医术,救治那些被病痛折磨的同胞。

当时正值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孙中山眼见着众多同胞深陷苦海,曾经熟悉的土地被炮火轰炸得满目疮痍,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步步退让,不敢奋起反抗。

民众受此影响,逐渐变得麻木。孙中山意识到,治病救人,所救的人是有限的。只有唤醒同胞们的自尊,唤醒他们的精神,打击封建腐朽的统治者,这样才能拯救,让人民脱离苦海。

image.png

立定了这个思想之后,孙中山的毕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二十世纪初,孙中山投身革命。他广泛宣传“天下为公”的思想,倡导人人平等,积极领导人民进行反清斗争。在这段时间里,他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著作。他希望从这些作品中,找到能够拯救中国的思想。

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也为了将自己的思想表达给更多的人知道,孙中山也将自己的思想书写成书,留下了很多革命著作。

image.png

可惜,孙中山先生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其中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时代背景。当时那种复杂的环境下,要革命自然会受到重重阻碍。

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国内的统治者,还有资本主义国家施加的压力。不过,孙中山先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心心念念自己的国家和未竟的事业。

image.png

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前的十七天,也就是1925年2月24日,他的身体已经被病魔折磨到了再无力支撑。孙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明白即将不久于人世。为了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之事,孙中山先生决定着手准备遗嘱。那时候,他已经没有提笔的力气,所以,他所立下的三份遗嘱均是由别人代笔。

孙中山的遗嘱总共有三分,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联遗书》。其中,《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是孙中山先生口述,汪精卫执笔记录的,《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先生,使用英文口述,由他的苏联顾问执笔记录的。

image.png

在口述遗嘱时,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人都在现场,作为证明人。当遗嘱口述完毕、记录完成时,所有的证明人在遗嘱上签字,孙中山先生自己也需要签字。可是,当他听到隔壁的宋庆龄泣不成声时,孙中山先生又不忍心让宋庆龄太过伤心,于是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他的签名,是一直到半月之后,去世之前,他才用尽最后的力气,补签上的。

image.png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留下的私产少得可怜。除了少量的衣物日用品之外,就只有一处在上海的,一位爱国人士馈赠的住宅。在遗嘱中,孙中山先生就将所有私产交给宋庆龄。至于他的儿女们,孙中山说,相信他们有自处之法。这座住宅,就是如今的孙中山故居。

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先生表达了对事业未竟的遗憾,也表达了对后来者的期望。从遗嘱中可以看到,他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国为民而担忧。在临近去世之前,孙中山先生对未来的中国表达了三个愿望。如今,孙中山先生的三个愿望,已经实现了两个,还有一个尚未完成。

image.png

孙中山的第一个愿望,是希望中国有一处世界级的海港;第二个愿望,是希望中国拥有16万公里的铁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最后一个愿望,是“天下大同”,希望人人为公,每个人都能主动愿意为同胞努力劳动。

孙中山先生曾经游历过欧洲很多国家,见到了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之后,孙中山深知,一个世界级的海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在那个时代,海运是非常关键的交通方式,对于提高国家的海上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孙中山先生希望建立中国的大港。

如今,上海、广州都成为世界级的大港,另外还有泉州、宁波也紧随其后。可以说,孙中山先生的第一个愿望已然实现。

image.png

至于16万公里的铁路,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的铁路总长度是13万公里,另有2.5万公里正在修建,因此,孙中山先生的第二个愿望也已经实现了。

可是第三个愿望却没能实现。如今,虽然国家的物质水平发展迅速,可是精神文化方面却还是有待提高,提高人民的素质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随着对公民素质问题的日益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孙中山先生的第三个愿望也会实现。



2019-12-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