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氏族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氏族民俗

端午节快到了,古人是如何过节的都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马上就到了,现在一踏进超市,就能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各种品牌的粽子摆满了柜台。端午节假期,似乎除了吃粽子,就没有其他庆祝方式了。可在古代,古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众所周知的方式外,其他习俗也很讲究。

image.png

端午节时正值五月初五的仲夏,天气湿热,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人体很容易生病,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端午节的各种活动,都以避邪、辟兵、禳毒、驱鬼魅为目的。

插艾蒲

据《梁书·宗测传》记载,南齐人宗测,每年在五月初五日出门采摘人形艾草,制成艾绒,用来治病。在南宋时,人们也在五月初五“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胜录》)。此外,古人还以艾草、菖蒲或榕枝,用红纸配上蒜头、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编织成人形或剑型的“艾人”、“蒲剑”,插于门眉或悬于厅堂之上,以防蚊虫叮咬,并祈祷消除毒灾。南朝梁宗檀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直到清代,满族人富察敦崇编撰的《燕京岁时记》还有这样的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image.png

挂香囊

挂香囊是古人在端午节必做的一件事,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作成。香囊有不同形状,人们佩戴上香囊,香气四溢,具有避邪驱瘟的功效而又玲珑美观。另外,在端午节这天,还有的地区是将彩纸剪成葫芦的样子,倒贴于大门的门头上,有将毒气倒出去的意思。

系五色丝线

古人在端午节还会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称做“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到了宋代,则出现各种“合欢索”,以“辟兵厌鬼”为意,到了明朝,刘侗和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也有:“五月五日,集五彩缯为之辟兵”的记载。

image.png

喝雄黄酒

另外,古人在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是由菖蒲和雄黄等物泡制而成的,虽然古人明知雄黄有毒,但他们认为喝了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这是“以毒攻毒”。在戏曲《白蛇传》中,白素贞就是喝了雄黄酒而现出了原形,吓死了许仙。可儿童是不宜饮酒的,为了祛毒辟邪,大人们就在端午节这天,在小孩额头写上一个“王”字,并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以祝福孩子。在江苏南京一带,人们还用放有少量雄黄的清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病。

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古人在端午节时,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传说钟馗是唐代人,武举考中了状元,但因相貌丑陋而不弟,愤而触阶而死。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玄宗李隆基得了邪疾,有一次做梦,梦见钟馗捉鬼,钟馗对唐玄宗表示;愿为陛下捉鬼除魔。唐玄宗醒后,邪疾就好了。于是封钟馗为''驱魔大神'',并命令“画圣”吴道子根据他的梦境画成《钟馗捉鬼图》,在端午节时,通令天下张贴。传说钟馗因剪除鬼魅有功,后又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是想用来驱邪魔、镇鬼魅,以祈求家庭平安。

“送时节”

古代,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有这样的习俗:新嫁到婆家的新娘子,在端午节来临之前,要提前给男方送草帽、扇子、雨伞和凉席等物,这被称为“送时节”。

沐佩兰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还有洗澡的习俗,如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佩兰)为沐浴。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也有 “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的记录。

image.png

游百病

此外,在贵州地区还有在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称为“游百病”的习俗。在游玩的过程中还要在山间田野采集香草野花,晚上带回,煮水后洗澡。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使人在一年内都吉利平安。

赠扇子

端午节时正值夏季炎热,扇子成为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唐代端午赠扇成为民间风尚,《秦中岁时记》中记载,长安城中“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在端午之前两天,长安东市以“扇市”为名,这也说明了端午节赠扇的风俗的盛行。

斗百草

端午这天古人往往会出门踏青,采集大量的花草、草药,然后开始斗百草。斗百草分为文斗、武斗两种方式。文斗比拼参与者的植物知识,认出更多植物者获胜。武斗则至今在一些地区依然有残留:两人分别拿住手中植物的茎,用力拉扯,断者为输。

斗百草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有少妇甚至为此都顾不上梳洗打扮,受到丈夫的责备。

image.png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习俗得以传承,有些则逐渐消失,或者演化为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我小的时候曾系五色丝线,斗过百草,送过时节,只不过送的是美食。说说你们老家还有哪些习俗?



2020-06-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