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论见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论见台

自伤、欺凌、吸烟……“留守”下的成长之“伤”如何解?

新闻背景: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明确将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提高到国家政策层面。

●2020年7月10日,全国政协召开了以“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为主题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委员们就留守儿童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2016-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对安徽、河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观察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提出留守儿童关爱新思路,为政策制定、委员参政议政提供参考。

疫情下,既幸福又难过的陪伴时光

“如果让你画一棵树来代表你近期的生活,你会在这棵树上画一些什么?”

“我画了一个苹果,因为疫情让爸爸妈妈和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变长了,我很幸福。但是也正是因为时间长了我才发现爸爸妈妈平日里会经常争吵,有时候夜里会吵得很凶,我很难过。因为身边好多同学的父母都离婚了,我就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腼腆害羞的小霞(化名)讲述了她画里的心情。

这是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留守儿童课题组第二次来到安徽省临泉县调研后,调研组成员傅雪薇在和学生做心理测试时的互动对话。

image.png

临泉县地处皖西北,近年来,有10多万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小霞今年14岁,是临泉县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从记事起,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分别在不同的城市打工,聚少离多。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春节后她的父母没有返回到打工的城市。不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再加上夫妻两人平时很少见面,在家期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小霞心中的苹果是一颗既幸福又难过的果实,在留守儿童的生活里,能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珍贵,他们渴望了解父母,可是这样的机会却很少。为了让父母安心,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表现出坚强。”傅雪薇告诉记者她的发现。

课题组的弓鑫钰在调研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8岁的鹏鹏(化名)从小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一直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平时就在经济上弥补他们对孩子的亏欠,鹏鹏想买任何零食或者玩具,他们都会满足,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关心成长过程,一味叮嘱“考个好成绩”。由于北京的第二波疫情,春节后他们一直没有返京,在家久了,家庭矛盾也开始不断上演。“以前,我生活在一个没有批评的世界里,即便是我的作业没完成他们都不知道。现在,他们每天因为我的学习而发脾气。”让鹏鹏不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实中”的爸爸妈妈和“电话里”的不一样。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陆续返回到了打工的城市。而他们刚刚和孩子分开时,一天打一个电话,后来一周打一个电话,再后来一个月打一次……最后电话被繁忙的工作取代,直到过年回家。

“孩子的童年不能回炉,成长不能等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该课题负责人林丹华建议在外打工的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不要忽略了亲情沟通。“即便不能守候在孩子身边陪伴成长,也一定要多通过电话、视频等途径实现亲情陪伴,在沟通中及时发现成长中的问题,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让‘云端’的爱不缺席。”

“留守”下的成长之“伤”

调研组成员之前在很多地方调研时,发现很多孩子身上有伤疤,这和他们无忧无虑的年龄极不相称。

“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伤疤源自意外受伤。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疏于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加上家中长辈的监管力度不到位,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例会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从老师的反馈和同学们的自述中调研组得知,除了这些意外伤害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由于他人或自己故意划伤而留下的伤疤。

调研中,玲玲(化名)手臂上一道长长的疤痕,引起了调研组成员王雨琰的特别关注。“每次考试成绩差,他们就在电话里吼我。很多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用小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的伤……”让王雨琰更为心疼的是,自杀想法和自杀尝试行为,在学生中并非玲玲一个,“在调研的班级,几乎都发现学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

image.png

除了自伤,同伴欺凌现象也较为突出。调研组成员于成告诉记者,之前,调研团队在某所学校施测时,短短的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他们就发现了两起同伴侵害事件。让他们感到难过的是,两次被侵害的学生是同一个男孩,而在受到同伴欺凌后,他没有反抗,没有告诉老师,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调研组在问卷测查巡视过程中发现,除了自伤、欺凌行为外,吸烟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常见。一位初二女生琳琳(化名)在问卷中“吸烟频率”项填写的“每天超过一支”的答案引起调研组的关注。“第一支烟是同学递给我的,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吸烟。”“你爸爸妈妈知道吗?”当调研组问到这个话题时,琳琳低下头难掩失落地说:“我爸妈不在家,他们出去打工了,没法管我……”

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问题与课题组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我们对来自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省份的20个区(县)的大数据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伤和吸烟行为发生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9.9%和11.1%;同伴侵害发生率为25.9%,比农村普通儿童高5.1个百分点,比城市普通儿童则高出9.6个百分点。”林丹华表示,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的背景下,缺少日常监督和指导,缺乏关爱,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行为。疫情期间,由于负面情绪、压力等各种因素叠加,问题更明显。

image.png

针对疫情对留守儿童的影响,2020年2月24日至3月20日,课题组对辽宁、安徽、贵州、广西、河南等12省做了调研。结果发现,疫情下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学业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比较突出:疫情期间有17%和12%的留守儿童出现了害怕和焦虑的情绪,出现压抑、恐惧和悲伤情绪的留守儿童分别为8%、6.5%和6.8%。同时家长对于如何安抚儿童的情绪也表现得无所适从;8%的家长表示疫情期间孩子无法很好地自主学习,对孩子的课业表现出无能为力。此外,因为网络等问题,一些留守儿童无法高效地参与学校开展的线上课程,亦引发了儿童与家长的焦虑情绪;疫情期间父母有较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但父母又缺乏必要的教养方法和亲子交往技能,导致亲子冲突增多,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待建立。“根据国内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影响的基本规律,预计在疫情结束后的一年或更长时间里,一些留守儿童将面临着持续且较为强烈的学业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采取有效举措进行预防干预。”林丹华呼吁。

“调研中我们观察到,很多教师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很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针对性地沟通、解决。”调研组发现,基层农村教师的心理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路径有很多,但最高效的一点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大范围的教师培训,把其需要的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以及解决方案等带给广大教师,从而为学校老师提供充分的资源实施精准帮助。”林丹华说。

“向阳而生”的心态和意愿

破旧狭窄的教室桌椅、破旧的书本和被磨损的文具;混合着脚臭味和腥味空气的宿舍,脏乱不堪的厕所,水渍混合着油渍的地面、拥挤的食堂、单一而简单的菜式……这是调研组团队眼中很多不同地方的留守儿童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

“尽管生长环境如此艰难,但这些孩子反而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自主性更高。他们中有不少人身上拥有顽强、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愿望。”令调研组动容的是,在缺乏物质资源的环境下,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怀有向阳而生的心态和意愿。

image.png

“当我走近他们、微笑着回应他们的问题后,我发现孩子们都表现出了一种特别开心的样子:小眼睛往下弯、小嘴角往上翘,他们仿佛是被我格外‘关注’了一样。”在调研组成员李晓燕的脑海中,之前调研的这些画面让她久久难忘。“这些孩子宛如苔花,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并非全是问题和不足,他们仍拥有成长中一些必备的积极品格。”李晓燕告诉记者,这些积极的方面一旦被关注到或者被肯定后,他们脸上流露着愉悦,眼睛中绽放着力量和信心,这些希望和信心能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化“逆境”为动力。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促进体系有序运行,才能够形成浓郁的关爱和促进的氛围与合力,实施‘减少问题’和‘促进积极发展’并重的留守儿童关爱新举措,滋养孩子心田里那一颗颗向阳而生的种子。”这是林丹华推动这些工作的初心。



2020-07-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