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氏族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氏族民俗

中国的曾姓是怎么来的?

 曾姓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就是说曾姓只有一个来源,都源自春秋时代鄫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关于曾姓的源流,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专著《世本》有这样的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干部,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在其它历代姓氏书如《元和姓纂》、《姓氏考略》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都把曾姓始祖说成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贤君少康。

image.png

鄫国,姒姓。《世本》上说:

可见,鄫国与曾国是一回事。《路史》也说:少康“乃封其仲曲烈于部,至周为莒听灭。有缯氏,鄫氏、曾氏”。这说明姒姓之鄫,又可作缯、曾,且以后又分成鄫、曾、缯三姓。

少康封给曲烈的郑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江永《春秋地理考实》称:“传,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注:楚地,今按当在南阳府裕州,方城在裕州,见哀四年。”高土奇《春秋地理考实》说:“曾初封,似不在琅琊。哀公四年,楚致方城之外于曾关,岂其故墟乎?”

image.png

看来,历代史家的意见是——致的,都认为曾关(缯关),就是姒姓鄫国的故墟,也就是曲烈的最初封地。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唯独曾人却留居中原。何光岳先生研究了商代卜辞后认为,曾人能立足于商朝附近,是他们历来对商忠心耿耿、常常进贡的缘故。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左传·僖公十四年》杜预注:“曾国,今琅琊缯县。”即指此。《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兖州府峄县云:“鄫城,县东八十里,春秋小国也。熙十四年,鄫子宋朝。襄六年,莒人灭鄫。昭四年,(鲁)取鄫。《史记》夫差七年,败齐师于艾陵,遂至缯,即此。后为楚地。”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image.png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杜预注:“季姬鲁女,夫人也。鄫子本无朝志,为季姬所召,故言使鄫子宋朝。”席世昌《读说文记》也有“春秋时鲁女多归郦”的记载。

僖公十九年夏六月,宋、曹,邾会盟于曹南,鄫子没有赶到曹南,便到邾去会盟。宋襄公责怪郑子没有及时去会盟,便指使邾文公把鄫子抓去充当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以祭祀睢之社。可见,此时的鄫国已经衰落到连国君都任人宰割的程度。后来,鄫国又受邾,莒之欺,国君时泰请求鲁国保护,甘愿当鲁之附庸。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image.png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但好景不长,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image.png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由此可见,太子巫是曾姓的受姓始祖。



2020-07-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