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史海钩沉

透过《三国演义》的历史虚构,揭秘东吴第一权臣的真实悲惨人生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它使得三国历史变得那样惊心动魄,那样让人痴迷。《三国演义》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功,使得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生动形象的小说情节取代了真实的三国历史,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被披上神秘的面纱,透过三国历史的战火烽烟,我们又该如何解读那些被遗忘的英雄?

image.png

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东吴是作者书写笔墨最少的部分,以至于除了孙权、周瑜、鲁肃等几个主角光环之外,其它东吴的重要人物显得寂寂无名,而这之中,就包括东吴的第一权臣—陆逊。陆逊是东吴的第一权臣,这个概念怕是就和一般的《三国演义》爱好者发生冲突,陆逊不应该是一介文弱出身吗?怎么会成为东吴的第一权臣呢?

image.png

陆逊的影视形象

人们对于陆逊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经典的猇亭之战,陆逊“守江口书生拜大将”“火烧蜀营七百里”,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七十万。其实,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陆逊还曾献计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还曾在“周鲂断发赚曹休”的石亭之战中任吴军的总指挥,其中,石亭之战中有关陆逊的记载相对较多,原文如下:

“却说吴主孙权,在武昌东关,会多官商议曰:“今有鄱阳太守周鲂密表,奏称魏扬州都督曹休,有人寇之意。今鲂诈施诡计,暗陈七事,引诱魏兵深入重地,可设伏兵擒之。今魏兵分三路而来,诸卿有何高见?”顾雍进曰:“此大任非陆伯言不敢当也。”权大喜,乃召陆逊,封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权亲自与逊执鞭。逊领命谢恩毕,乃保二人为左右都督,分兵以迎三道。”(《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image.png

周鲂断发

对于陆逊的逝世,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是简单的在立孙亮为太子时,有简单说明:

“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三国演义》第一百八回)。

从《三国演义》小说中,丝毫看不到一丝陆逊的权臣之路,那么作为东吴第一权臣的陆逊,又有怎样的精彩人生呢?又怎样最后忧愤而死呢?而在正史《三国志》中,陆逊又是怎样被人评价的呢?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陆逊不仅出自名门望族,而且少年成名,其身份也并非《三国演义》中的书生身份。根据《三国志》记载,“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

image.png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地图

在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世家大族在各军阀集团中地位重要,而在江东地区,有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在江东地区实力雄厚,地位显赫,小霸王孙策在征战江东时,就曾经受到以这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江东大地主的顽强抵抗,而孙氏政权在统治初期一度使用杀戮来解决孙氏外来势力与江东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孙策之死也正是两者矛盾的激化。孙策之后,孙氏政权的继任者孙权对江东大族采用了安抚合作的政策,开始重用江东本土势力,实行孙氏政权与江东大族的融合合作,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比曹丕晚9年,刘备晚8年,其与江东大族的复杂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image.png

小霸王孙策

陆逊世为江东大族,是江东四大族的代表人物,被孙氏政权重用,并娶妻孙策之女,与孙权建立了姻亲关系。所以,陆逊在江东地区的地位还是极为显赫的。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陆逊就已经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建安二十四年,“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因此,历史上的陆逊并不是书生形象,而是在东吴集团既拥有江东望族的支持,又为皇亲国戚,同时又身拜将军的重要政治人物。

image.png

吴大帝孙权

指挥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当属陆逊政治生涯上最精彩夺目的篇章,而《三国志》也详细记载了这一战: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image.png

夷陵之战示意图

而在七年之后的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因石亭之战的巨大战功,陆逊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地位更加显赫。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代顾雍为丞相,孙权亲自下诏予以褒奖:

“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诏曰:“……惟君天资聪教,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今以君为丞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倩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于乎!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可不敬与,君其勖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image.png

东吴丞相顾雍

自此,陆逊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峰,不仅身为丞相,而且可以总司三事,且“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陆逊的地位超越了东吴的历任丞相,真正实现了“东吴第一权臣”的巨大荣耀,不仅如此,陆逊还颇得孙权的信任:

“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然而,作为东吴第一权臣的陆逊并未荣华终身,而是卷入了孙权晚年的太子之争,忧愤至死: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image.png

东吴孙权的继任者孙亮

为何身为东吴第一权臣的陆逊会被打压至死呢?学界普遍认为陆逊功高震主,又卷入了太子之争,而晚年的孙权政治之上多猜忌,从而导致陆逊的忧愤至死。

陆逊之死,不过是孙权晚年斗争的牺牲品,陆逊在东吴位高权重,尤其是在几次主要对外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又加上其显赫的政治背景和家族势力,在孙吴政权中可以说已是“功高震主”,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权臣”。因此,陆逊在孙权继承人问题上的政治影响不容忽略。尤其是在孙权废黜太子孙和,赐鲁王孙霸自杀,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时,那么在孙吴政权中的仅次于孙权的政治人物,陆逊就必须被除掉,所以,陆逊的死亡某种意义上来说只不过是孙权的一种政治手段。孙权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是诸葛恪,诸葛恪既没有多少资历威望,也非江东豪族,由此不难看出,陆逊被孙权打击只不过是孙权在托孤前的不可避免的政治决策,陆逊不可能摆脱历史给予他的宿命。

image.png

托孤大臣诸葛恪

更深一层次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陆逊的尴尬政治身份,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作为东吴基业的奠基人,孙策的地位并不高;而参考同时期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作为司马昭的继承人司马炎,甚至认为司马师的儿子也应享有继承权,那么作为孙策的儿子,是否也可以继承东吴的基业呢?如果可能的话,那么陆逊作为孙策女婿,作为孙策儿子孙绍的姐夫,是否可以拥立新君呢?实际上,孙权也许出自该层考虑,将自己的亲侄子,同样有可能享有继承权的孙绍仅封为“上虞侯”,而对自己的儿子,则不吝封王,则在陆逊的尴尬政治身份可以看出,其也必须被打击,被牺牲。

随着陆逊的忧愤而死,其政治生涯也落下了帷幕,而在《三国志》中,陆逊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三国志》在二十五史中以简略著称,里面的传记多为几个人合作一传。如《三国志·魏志·董二袁刘传》、《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三国志·吴志·张顾诸葛步传》。在《三国志·魏志》中没有单独为人做的传记,在《三国志·蜀志》中只有诸葛亮单独作传,在《三国志·吴志》中,陆逊却有单独的传记,而曾经显赫的大都督周瑜、鲁肃和吕蒙三个人也仅仅是合为一传,即《三国志·吴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image.png

陆逊像

《三国志》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生活在三国时期,280年,西晋灭东吴时,陈寿已经四十八岁,所以《三国志》的史料还是能确切反映那段历史的,而陆逊也是三国的文臣武将中唯一一个和诸葛亮一样单独列传的人物。因此,陆逊并非是文弱的书生大将,而是一位有胆有识、足以影响三国格局的重要人物,不过,作为东吴的第一权臣,其辉煌的军事成绩、显赫的政治地位、悲惨的人生结局却随着《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变得模糊而扑朔。



2020-09-1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