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氏族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氏族民俗

这个从氏族部落走来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原始的习俗和民族风情

基诺族是从原始刀耕火种氏族部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西双版纳的基诺山寨是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集中展示基诺族文化的主题园区,并已被确认为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历史上,基诺族的村寨分布在深山密林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氏族生活,尽管生产力低下,但勤劳、勇敢、善良的基诺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原始森林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着,过着快乐的原始生活。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民族才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基诺族也被称为“从原始社会走来的民族”,至今仍保留下了许多原始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

image.png

想要了解这个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的民族,那么你就来西双版纳的基诺山寨,这里将基诺族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及婚丧嫁娶一一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隊道,体验原始氏族部落独具的生活魅力。

image.png

在基诺山寨里有一个“基诺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就设在基诺大家庭的“大公房”内。这里将基诺族人曾经住过的竹木结构建筑,使用过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家用火炉、生产工具、狩猎工具、民间乐器、生活用具、纺织工具、服装服饰等一一展现。因基诺族没有文字,这里还有残存着刻木记事用的原始刻木。博物馆将原始的公有制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饭大家吃,猎获野味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一一展现。

image.png

基诺族的民居是典型的竹木结构,两层,楼下用竹木柱子架起,底层是的空的,用于放农具和杂物,二楼是主人生活起居用的,这和典型的傣族民居相似。基诺族有同姓合居的习俗,在一个父系大家庭的“大公房”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家庭,大公房有一个氏族总火塘,每个小家庭又有一个小火塘和一间起居室。火塘的存在也充分说明了“火”在原始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公房内的大小火塘,全是用三块石头鼎足立起。

image.png

基诺族的服饰也很有特性:通常男子上穿无领无扣对襟黑白花格麻、布褂,上衣背面正中缝上一块方形红布,上绣一朵美丽的太阳花,下身着白色或蓝色宽大长裤或短裤,扎宽布腰带。基诺妇女上身穿无领镶绣对襟杂色小褂,下系镶红边黑色前开合的短裙;挽发高髻,头上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长及肩部的披风尖顶帽,显得既庄重大方又活泼俏丽。基诺族男女皆两耳穿孔,内塞竹管、木塞,以耳孔大为美。

image.png

对于基诺妇女来说纺线、染色、刺绣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基诺族女子从小就必须学会刺绣、缝纫的技能,成年后便要亲手刺绣手帕、挎包、花带等信物送给恋爱中的对象,定亲后女孩还得纺织和刺绣一批衣被作为陪嫁。因此在基诺山寨,随时都可以看到妇女或手持纺轮捻线,或穿针引线刺绣。基诺族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织布方式,织出来的布叫做砍刀布。织布是成年女子特别是已婚妇女的一项活计,她们用一种原始的腰机织布,把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木柱上,席地而坐,双手持梭将纬线来回牵引,然后用砍刀状的木板打紧,织出厚实耐用的“砍刀布”。

image.png

基诺族男子的传统手工业则是用竹篾编制。基诺山丰富的竹林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他们住的是竹楼,吃的是竹笋;桌、椅、板、凳、床、箱都是竹编的,甑、瓢、盆、筷是竹子做的;刻木记事用的也是竹板竹片;吹拉弹奏的乐器也离不开竹;农耕用的剁铲,狩猎用的弯弓、跳签……小到烟盒,大到背篓,无一不是基诺男子技巧技能的表现。

image.png

基诺族的民间手工艺还有雕刻,即用木、竹和牛角等雕刻出神龛、棺材、耳环、鼓、烟斗以及饭甑、碗、勺等生活用具。他们还擅长泥塑,主要是做些祭祀用的人、马、猪、牛、羊、蛇、鸡等。

image.png

几乎每个基诺村寨都有铁匠,他们能生产斧头、镰刀、锄头、铁犁等生产工具和刀、铲、锅等生活用具。据说铁匠技术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但基诺人不具有冶铁的能力,打铁用的原料多是与马帮或外商以物换物得来的。铁器对于原始氏族部落来说功不可没,它对于减轻劳动强度,获取更多的猎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诺族的传统节日就以“特懋克”为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意为“打大铁”,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而举行的节庆。基诺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好希早”,即新米节,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新米节期间基诺人共同品尝新米、陈酒、鲜肉、绿菜,同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欢庆丰收。

image.png



2020-10-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