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氏族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氏族民俗

西南地区为何嗜酸喜辣、好食异味?

嗜酸喜辣

 

在我国饮食风味习俗中,素有“北咸”、“西酸”、“东甜”、“南辣”之说。西南一带,则嗜酸喜辣。尤其是湘西、黔东南、川东、桂北等地的苗、侗、水、瑶、土家、布依、毛难、汉等民族,嗜酸喜辣,千古成风。

u=1844680396,1720132141&fm=26&gp=0.jpg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名作《招魂》就对楚国宫廷中三种不同的酸食(酸肉,酸浆,酸汤)作过出色的描绘。

汉魂六朝时期,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又对荆楚之地的“五辛盘”(就是葱、蒜、韭、蓼蒿、芥菜五种辛辣的菜)和善作酸菜有过甚为详尽的载述。

3.jpg

直到近现代,湘西、黔东等地苗族民众食物中仍有世代承袭的酸菜,苗胞长期以来作为“当家菜”的,也是青菜酸、辣子酸、萝卜酸、豆荚酸一类的酸菜。

过去就是在老人过世葬后三天,家里请“苗老师”(巫师)举行招魂的仪式上,“苗老师”要背诵《招魂》中那份包括酸肉、酸浆、酸汤的古老“食谱”,以飨列祖列宗。

2.jpg

湘黔桂边界的侗族,流行着“住不离山,食不离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窜(腿软)”的谚谣。侗家待客的菜肴中,酸菜常占一半以上。其中酸鱼为酸菜里面的珍品;酸螺狮、酸小虾,酸螃蟹等,则是酸食中的异味。

侗乡酸食,以腌制时间越长越宝贵。过去,有些侗胞生下孩子后,每年都要埋藏一坛酸鱼在地下,等到孩子成家立业(婚娶)时才取出食用。因此,有些埋在地下的酸鱼往往贮存达20年之久。

4.jpg

湘西一带嗜酸之风往往与喜辣结合起来,成为湖南菜中突出的风味——酸辣味。

许多农村、山寨,简直是“无菜不辣”,“不辣不成菜”,“没有辣椒不待客”。其中尤以“苞谷辣”、“黄辣糊”等最为奇特,辣得遭到突然袭击(因从食物外面丝毫看不出很辣)的外地人顿时冒汗、出泪、钻心,而本地人却哈哈大笑,忙送酸汤去“解辣”。

1.jpg

更为有趣的是,喜辣之风乃至渗透到了婚嫁礼仪中。湘西、湘南的一些苗寨婚礼上,就有大唱“辣子歌”的习俗,并且用它来斗智赛狠。据说,唱这种奇特的“辣子歌”还有“三部曲”:

一是姑娘出嫁之前,同寨的姑娘们夜夜都要到老歌手家去学编学唱“辣子歌”,作好婚仪上“应战”的充分准备。

timg.gif

二是在婚礼上,与男方歌手挑战对垒,充分显示女方的威力、智慧。

三是婚礼结束“散客”时,客人辞谢,主人送客,都以唱“辣子歌”来表示。婚礼自始至终,对唱“辣椒歌”成为主要仪程之一。它的进程中是:(男方)“挑战”(女方)——“应战”—— (双方)大战若干回合——最后握手言欢,并以歌答谢。

00.gif

 

这样罕见而别致的婚礼,浓烈的辣椒味以及湖南人特有的“辣椒”性格,可以说是表现得淋漓酣畅,独树一帜。这里,不妨让我们来看看那里的男女双方是怎样以辣椒为“武器”进行“交战”的。

当男方中的一位“楞头青”猛地挟上一个大辣椒丢进送亲的一个姑娘碗里——这是“点名”要她先吃辣子先唱歌。

9.jpg

只见那位胸有成竹、落落大方的姑娘嫣然一笑,开口就唱:

辣子栽上高高向阳坡,

选择最浓最肥黑大脚,

天天挖松大脚勤浇粪,

辣子展枝散盘开花朵,

结出颗颗辣子太阳晒,

满坡满岭辣子红似火。

你家摘采辣子办喜菜,

摆出辣子炒肉几大桌,

我们吃了你家红辣子,

辣得口水流出几大钵……

1.jpg

姑娘唱完辫子一甩,新郎家的小伙马上接着唱:

你把歌子唱完我来接,

看你是个头等辣子客。

我家缺肉少酒把你待,

只好上坡去把辣子摘。

炒出辣口辣嘴红辣子,

端出几碗几钵待贵客。

只怪穷山穷寨没好菜,

端出辣子待客无礼节。

我家烂肉淡酒没有味,

只有朝天辣子最出奇。

要想讨吃我家红辣子,

先要选出头等好角色……

这样“弓拔弩张”、盘歌对答,一直唱到夜深“散客”前才罢休。但到最后,双方又握手欢容,再唱相互恭维的“辣子歌”依依告别。从湘西苗寨婚礼上大唱“辣子歌”的习俗,可以窥见西南一带嗜好辣子之风何等炽烈,多么奇特!

gNR9i4L5tNEF5jpEHQi2LrCU2aOmKsx1LAUc5rEZXomAj1535683736509compressflag.png

湘、黔、桂一带饮食风味习俗中为什么如此嗜酸喜辣呢?大约有以下这么一些原因:

第一,自然环境造成的。这一带许多人(尤其是少数民族),长期住在深山邃谷,水泉冷涩,岚瘴蒸郁,需要常吃辛辣、开胃的食物,用以暖胃健脾,或者解热去痧。侗族等民族爱吃螺蛳汤,调以葱花、韭菜、番茄、青椒并煮开,既酸且辣,可振食欲;用作清凉饮料,则可防止中暑。

7.png

第二,社会因素影响的。我国古代产盐基地主要在海、淮,作为内地的黔、湘一带,尤其是深山老林、交通险阻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严重缺盐。加上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采取“防蛮”、“困蛮”政策,即实行军事、经济封锁,不准商人把盐运进”蛮区”。因而,长期不知盐味的贫苦民众,不得不以酸菜、辣椒代“盐”作为调味。

5.jpg

第三,便于生产和待客。山区偏僻阻隔,离开集市较远,客人到来,家里缺肉少鱼。即使托人从外买来,天热路远也不新鲜。好客的主人常感内疚,而腌肉酸色则可解决这些困难。农忙季节,胯制荤蔬,随取随吃(不必用火煮或炒),十分便当。

6.jpg

第四,传统风味的酷爱。饮食风味习俗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它凝结着各该民族(或地区)的智慧、技能以及民族心理素质、趣味爱好等,通过一些当地广大群众所厚爱的传统菜肴、烹调方式突出地表现出来。

上述地区对酸鱼腌菜一类食物的特殊嗜好,就或多或少地保存了古代“苗蛮”、“濮越”、荆楚、巴蜀部族(民族)的饮食风味习俗。因而,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缺盐之类的问题早已解决,但人们嗜酸喜辣之风却一如既往。

8.jpg

好食异味

 

自古以来,我国南方不少地区(或民族)素有好食异味的风俗习惯。从一些史籍及文艺作品获悉,楚人有嗜鱼和喜吃熊掌、鼋(蜘蝎)的习性;楚国所产的柚子、橘子、寒菹、萍实等物,也是当时北方罕见的食品。

1.jpg

屈原名作《招魂》中描绘的楚宫廷“异味”那就更多、更奇了,诸如:腌酸天鹅、干烧野鸭、煎炒大雁(“煎鸿”)、清炖甲鱼、火煨小羊(“胹氅炮羔”)、豺肉烧汤(“味豺羹只”)、酱汁乳猪、豆汁狗肉(“醢豚苦狗”)、烧烤老鸹(“炙鸹……”)、汤泡鹑鸡(煔鹑只”)……

千百年以后的今天,荆楚、沅湘、巴蜀、黔地故址仍然保存了不少好食异味的习俗,在湘西、黔东一带少数民族的饮食中较为显著。

2.jpg

湘、黔、桂、滇边界的苗族嗜好虫食,饶有情趣。诸职“蚂蚱”,“打屁虫”,蝌蚪,“春官”(蜻蜒),蜂子窝等昆虫,均在炒吃之列,而且视为桌上佳肴。

湘西等地侗族传统风味中,蚌壳肉、螺蛳肉(带壳吮食)一直被当作美味;蛇,鼠,鳅,鳝,蝌蚪,四脚蛇等也是家常菜看;幼蝉,幼蝗,土蜂蛹等虫油炸亦被当作珍贵食品;至于在甜味里带些苦涩的“苦酒”(把甜酒汁加工精制而成),更是旧时侗家待客的佳酿。

3.jpg

水中的青苔(湘西侗胞称之为“斗”),也是侗族和傣族的“一味特殊菜肴”。

此外,还有把蚂蚁作原料(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能吃,据专家鉴定,只有几十个蚂蚁品种可作原料),经过加工做成酸荞蚂蚁蛋汤或者神蜉酒,不仅是佳肴,而且还作药物(药膳或药酒)。这些民族好食异味之异之奇,实属罕见。

4.jpg

湘西以及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么好食异味呢?探寻它们的原因也是十分有趣的。

首先,由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异常丰富。我国南方地广物博,气候温暖(有些地区炎热),山上、水里的物产蕴藏丰饶,可供食用的东西甚多。《墨子·公输》篇云:“楚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天下富。”《玉烛宝典》说得更为明白:”菹龟蒸鲤,南方好食水族耳,非内地所行。”所以,《楚辞·大招》说的“恣所尝只”,“恣所择只”(随您的嗜好来尝啦,随您的意思选择啦)并非妄言。

5.jpg

其次,在物产富饶的地区,人们的饮食不完全是为了充讥裹腹,而是在寻求美食、享受和乐趣。

因此,人们往往根据爱好、审美、时令、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对食物加以选择和加工,自然而然地形成对某些食物的偏爱,执着或者回避、禁忌(与图腾信仰有关)诸种不同的饮食心理和习俗,因而出现了日常食俗,岁时食俗,信仰食俗,礼仪食俗等不同的饮食习俗风情。

6.jpg

再次,也与气候,保健等方面有关。湘西、黔东一带侗族地区气候潮湿,且多岚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

为了预防和治疗,侗族食俗中喜喝苦茶、苦酒,帮助消化或用以止泻。至于蚂蚁用盐、辣椒拌合自下,其味酸辣,据说可治瘴气及除虫。

7.jpg

最后,传统风味,习以为常。前面说嗜酸喜辣的原因已经谈过,不赘。

 


2019-11-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