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精英汇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精英汇

用文学拥吻一城的光阴 ——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王阿成先生

用文学拥吻一城的光阴

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王阿成先生

文/曲树丰(黑龙江)

 

一座城因一个人而变得温暖,一个人因一座城而文意盎然。

他很高大,典型的东北大汉身材,爽朗的性格,幽默的谈吐,相处起来像邻家的大爷一样随和,极具舒适感。

他很细腻,对于生活的洞察和感悟,犹如孩子对母亲喜好般细微,读罢其作,有一种不经意间便会泪沾衣衫的感动。

他很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用文字去记录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厚重的城市文化考究和社会责任感,让他的作品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他很师为,对青年作家的成长一直给与关注和教诲,时常到全国各地为青年文学爱好者义务授课,对青年作家的成长给与充分指导和鼓励,关爱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他就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阿成先生,一位用生命去讲述中国故事,并将哈尔滨城市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的可敬作家。

1.jpg

让作品流淌城市文化的血脉

作家阿成祖籍山东博平,原名王阿成,1948年11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叫尚志的小县城,这个小城后来因抗日英雄赵尚志而被世人所熟知。

阿成年幼时生活在张广才岭林区,浓密的大森林和肥沃的黑土地,滋养着他的童年记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山间怒放的野花,溪水中徜徉的小鱼儿,深林中欢唱的小鸟,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快乐的种子,若干年后,都成为他笔下无忧无虑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在另一个叫哈尔滨的城市生根发芽,繁茂如花。

几年后,年幼的阿成随父母来到了哈尔滨这座宽容的城市,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喜欢哈尔滨的红肠列巴,也喜欢松花江畔的嫩绿垂柳,街上随处可闻的手风琴声,更是让他痴迷。林立的欧式建筑和各种风格的教堂,让他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

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老道外巴洛克建筑群,都是他少年时期时常游玩的地方,这种与城市难已割舍的情感,从这个时候起,就已经注定是一生的心灵牵绊。

5.jpg

历经多年的笔耕与探索,阿成先生的短篇小说《年关六赋》在《北京文学》发表后,获得了1988-198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让他备受鼓舞,时值中国文学创作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哈尔滨基层生活和风土人情的长短篇小说作品。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入手,去思索时代的发展的大主题,小说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把他生活过的一山一水都融入作品当中。有人说他的小说是一部地方史,也有人说,他的小说是一部民俗史,但他更为看重的,是在作品当中把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融合在一起,人民的诉求成为作品的主线,更多的哈尔滨城市文化元素也让他的作品更加鲜活。

其代表作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是作家阿成先生在哈尔滨深居多年后创作的名篇。生活在哈尔滨这座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城市后,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审视和感悟,女英雄赵一曼的伟大形象,早已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这篇短短3000字左右的作品,一改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没有开篇就进入情节展现和人物对话,而以“我”的角度去真实还原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女士的众多壮举中的一个场景,并用大段文字去讲述哈尔滨独特的教堂文化,为英雄赵一曼的出场,营造出更为壮美的艺术氛围,大量的内心独白式的描述,将英雄赵一曼的爱国主义壮举,从另一个侧面真实还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001.jpg

小说一经《人民文学》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当时中国文坛的极大轰动,很多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都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之开辟了英雄类小说写作散文化手法的先河。

1996年,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2018年在全国高考1卷中,这篇小说再次被列入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时隔二十余年,体现了这篇作品的强大生命力。

阿成先生说,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烙印,如果没有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没有对这座城市的熟知,没有对这座城市的审视,没有对这座城市人民的人文关怀,就写不出被这座城市所接受的作品。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特殊文化的城市,中西方文化的汇聚和融合,使这座城市更具魅力,也给予作家阿成更多的创作动力。

为了写出更能细腻反映这座城市的作品,他走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亲吻了哈尔滨的每一寸城市肌肤。探寻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与各行各业的市民做朋友,走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酸甜苦辣,并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进行认真梳理,并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这座城市的魅力源源不断的传播到世界各地。

有人说,作家阿成是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阿成说,我只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播者。

0.jpg

著名作家阿成(右)在江西宜春明月山国际华文作家写作营接受电视访谈。

书写在一座城池的深情

如今已七十高龄的作家阿成,更偏向于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去表达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沉淀,他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感悟,从哈尔滨的衣食住行等各层面入手,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作品,用一种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更能直接表达这种感受的文体,来展示哈尔滨的独特文化。

自2000年以后,阿成先生陆续出版了《哈尔滨人》《城市笔记》《舌尖上的东北》《远东的背影》《行走在路上》等散文随笔集,多次登上中国作家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发行。时常见诸名刊报端的散文随笔作品,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作家与一座城市难以割舍的情怀。

2002年,中央电视台的导演韦大军找到了作家阿成。央视准备筹拍一部关于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纪录片,以作家的独特视觉,去聆听一个城市的故事。因为看过很多阿成先生的作品,韦大军导演一想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立即就想到了具有浓厚城市文化情怀的作家阿成。

事实证明,韦大军导演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虽然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居住过诸多有名气的作家,迟子建、梁晓声、张抗抗等更是享誉中国文坛。但相对而言,作家阿成生活在这个城市更久,对这座城市更具有独特的感情。因此作家阿成与刘心武、方方、邓刚、张贤亮等著名作家一起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各自用对所在城市的领悟,带领观众去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宽容的哈尔滨》也成为整部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6.jpg

在拍摄《宽容的哈尔滨》这部纪录片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询问阿成先生,是否要先看几遍采访提纲,酝酿一下,然后再开始正式拍摄。作家阿成摆手说,不需要看采访提纲,随时都可以拍摄。

阿成说,他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了解,像孩子对母亲的了解一样细微。作为孩子,哪有对自己的母亲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去什么样的商场逛街这类的喜好都不了解的?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到作家阿成的灵魂深处,这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虔诚。

《一个人与一座城》这部记录片后来获得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最高奖,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电视散文的新篇章。作家阿成也与他的城市哈尔滨,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一位作家能把他所在的城市文化融入血脉,并将与这座城市的情感写进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那么这个城市是幸运的,这个城市的人民也是幸福的。

2019年,作家阿成被黑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被授予“70年70人模范人物”光荣称号,他的授奖词是:用真诚、朴素、善良的笔触讲述着一座城,记录着这深情的北方。

 2.jpg

城市文化大使的宽容与善良

作家阿成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和精神还犹如青年人一样充满活力。近些年来,他除了继续创作小说外,更多时间是去全国各地讲学旅行,从诗情画意的江南古镇,到葱郁辽阔的北方草原,处处都留下了他追寻文化的足印。

阿成老师为人和善,从著名作家到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他谈古论今,博学多才,很有师者的风范。

黑龙江乡土作家三胖子,本是个业余文学作者,偶然间结识了作家阿成,一来二往,著名作家便和业余作者成了挚友。

刚相识时,三胖子写了一部近30万字的小说《永吉屯》,他试着把小说的文稿送到了阿成的手中,让其给指点指点,但同时也担心阿成老师太忙,不一定会看。

过了一段时间后,三胖子突然接到了作家阿成的电话,针对这部小说的整体构思和人物刻画,作家阿成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并欣然承诺,小说若是出版,他要亲自给写序言。

三胖子欣喜若狂,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忙于各类事物的著名作家,会把他这个业余作者的作品看得那么仔细,不但给出了具体的改动建议,还要亲自为其写序,真是令其受宠若惊,也更坚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信念。

4.jpg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城市都有一大批为了传承和传播这种文化的文字虔诚者,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火种,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人在默默的为文学而耕耘,我们的文化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未来。

为了使城市文化更好的传播下去,作家阿成每年都会抽出一定时间,为业余文学作者授课。作为燕山大学客座教授的他,不但为本省的青年作家传授写作之道,还多次在全国各地为各省市的青年文学爱好者鼓劲加油。看到这个经济时代还有这么多青少年为文学而痴迷,他十分欣喜,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几十年的写作体会都传授给大家交流分享。

现在的作家阿成,一直在追寻城市文化的路上。他不仅大部分时间在全国各地游学讲座,还时常奔赴欧洲、北美等地,去领略异国他乡的城市文化。城市有边缘,文化无国界,他边走边写,边写边思索。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异国风情,不同的处事思维,让他有了新的创作动力。唯一不变的,笔下依然还是哈尔滨,这座令他魂牵梦绕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择一城而栖,终一城而眠。这一场与哈尔滨的文化热恋,在松花江畔随浪起舞,忠贞不渝。


2020-05-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