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简介

投资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社简介> 《环球华人》杂志> 投资导航

央行: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A股会不会再现杠杆牛?

image.png

听到宏观经济杠杆率这个词汇,或许让我们就心头一紧,全国股民在经历了2015年那波“杠杆牛”之后,恐怕现在还心有余悸。

那波行情,放杠杆的投资者,下场几乎没有几个能完美收场的。当年我们股市个股普遍涨跌幅限制是10%,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科创板、创业板已经是20%了,如果以当前制度放在2015年那几波大跌中运行的话,估计会比当时更惨。

2015年水牛行情终结,因政策上的“去杠杆”而结束,并且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那是2015年的“活久见”。

于是乎,我们多年也不敢奢望杠杆率上升,甚至也没人敢谈杠杆了。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日前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信贷和社融增速合理增长,还没到偏快增长的情况。今年受疫情影响,宏观经济杠杆率会出现阶段性上升。当前面临特殊情况,宏观杠杆率提升适应宏观政策。

并且提到了最近几年很少有人谈及的话题,“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

笔者注意到,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明确提出了“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的提法。

这个问题,其实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已经在悄然运作了,全世界都在“加杠杆”,尽管我们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但也难免受到了冲击。

image.png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0.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几个较为突出的数据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企业债券余额为27.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6%;政府债券余额为44.4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企业债与政府债,出现了20%以上的增长!

笔者搜罗了半天,竟然没有查到个人信贷的数据,在2015年之前的高杠杆率时代,个人信贷、各种抵押贷,颇为盛行。

随着2015年如火如荼的“去杠杆”之后,这种“影子银行”变得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了,而当前主流的几家互联网巨头的信用贷,变得盛行。

也就是说,当前的个人贷款变得非常透明,主要是银行+互联网大平台,而非主流抵押贷也日渐消失,这跟2015年之前的大批“影子银行”对比,显然要可控得多了。

笔者观察,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社会融资主要是通过可以监控的大平台和银行,而地方债、公司债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而通过这些渠道发行的债券,基本上就会流入实体经济。

那会不会有资金会流入楼市和股市?

这个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不仅仅是中国出现了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美国市场我们关注的多,有目共睹了。

就连遭遇疫情+脱欧双重打击的英国房价,竟然也刷新了历史新高,原因当然是社会的杠杆率、央行大幅放水所造成的。

而在国内,我们也看到各地方出台了一些或多或少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意在防止房地产过热。

那流动资金会不会大举涌入股市,走出像2015年那样的杠杆牛呢?

image.png

非常巧合的一个问题是,2019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上明确指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这和以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等说法截然不同。

被业内经济观察者解读为,我国金融“去杠杆”彻底完成。

为啥说巧合?

因为新冠肺炎出现苗头就在2020年初,也就是说国内完成金融去杠杆之后,新冠肺炎不期而遇 ,并且席卷全球。

这是令人非常感慨的事情,倘若国内金融去杠杆没有完成的话,金融政策一旦放松,有害资产就会迅速死灰复燃。

这种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就是说它们尽管不是银行,它们有着银行的作用,造成市场资金泛滥。

最大的难题是,这些资金只想着赚快钱而“空转”,进不了实体。

股市中的衍生品种就是伞形信托、配资平台,伞形信托很容易被掐断,而配资平台则在2019年被定性为“非法”,闲闲财经认为,这基本标志着遏制住了扰乱股市关键的一个环节。

尽管社会融资资金会流入股市,但这个杠杆率相对要小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尽管“允许杠杆率阶段性上升”,对股市而言,难以形成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资金真正进入实体,才能有效推动上市公司基本面改观。

比如今天盘面市场走势整体疲软,但化纤、服装行业领涨,有消息称印度多家出口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交货,多个订单转移到我国生产。

在率先控制住疫情的情况下,企业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全球订单,恢复经济当然需要更多资金,实体经济表现优异,才能推动股市慢牛。



2020-10-16

分享到: